|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團隊在《PNAS》上發表創新研究成果 |
http://www.clickmycv.com 2023年1月29日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在線發表題為“CO2-forced Late Miocene cooling and ecosystem reorganizations in East Asia(大氣CO2驅動東亞晚中新世降溫和生態系統重組)”的創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我校王成善院士團隊聯合德國基爾大學Ann E. Holbourn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Katharine W. Huntington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朱晨光博士合作完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第一署名單位,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博士后文一雄為第一作者,張來明副教授、王成善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晚中新世-早上新世(8-5 Ma),全球海水表面溫度經歷了顯著下降(中高緯地區——6-8 ℃)和快速回暖;陸地生態環境也發生劇變,如全球荒漠化加劇、C4草本植被向中高緯地區擴張、靈長目類人猿開始直立行走等,奠定了現今地球的生態格局。前人指出大氣CO2濃度變化可能驅動了晚中新世全球陸地-海洋溫度演化,進而引發全球生態環境變革,但仍缺乏陸地氣候證據。
針對以上科學問題,利用古土壤碳酸鹽團簇同位素溫度計和大氣環流模擬,研究團隊重建了8-5 Ma中國黃土高原地區相對連續的陸地溫度記錄,并首次識別出晚中新世末東亞地區陸地發生了——7 ℃降溫,指出陸地干旱化加劇與全球陸地-海洋溫度下降同時發生,揭示了大氣CO2濃度降低、全球變冷與東亞干旱化共同驅動東亞地區古生態環境重組的重要機制。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41888101),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E0204204),教育部“111”項目(B20011)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21M703016)的支持。
王成善,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白堊紀古環境與古氣候、構造隆升與沉積響應和含油氣盆地分析研究。張來明,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陸地氣候與古地貌重建,圍繞晚中生代以來中國東部地貌-氣候-生物重大事件取得系列成果。文一雄,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新生代東亞地區古地貌與古環境重建。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214655120點擊查看
|
關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clickmycv.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