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心家庭中的“踢貓效應” |
http://www.clickmycv.com 2021年12月15日 來源:北京考試報 |
|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教師劉志宏
案例:小王的媽媽一回到家就看到小王在看手機,而沒有學習,心中頓時涌起一股怒火,于是開始數落小王:“你怎么總是玩手機,不學習。你已經高三了,我看你是不想考好了,就你這個學習態度,還能考上大學嗎?”小王聽到媽媽一回來就劈頭蓋臉地說自己,心里很難過,默默地回到了房間。小王心里既委屈又傷心,覺得自己只是上網查找一些資料,媽媽回來什么也不問就直接責罵,太難過了。小王的媽媽也很后悔,最近因為工作任務較多,她內心也有很大壓力,回到家就會莫名想發火,于是看到孩子沒有學習就直接說了他,但之后懊悔不已,心情更加糟糕。
分析: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有較強傳染性,尤其是當一個人的負面情緒沒有以恰當的方式得到宣泄時,這些負面情緒就會向外爆發。有這樣一則故事:爸爸在工作上受了氣,回到家指責媽媽做菜不好吃。被指責的媽媽轉頭去訓斥兒子不聽話,兒子忍受不了媽媽的嘮叨,一氣之下摔門而出。路上,兒子發脾氣踢了一只小貓,小貓受到驚嚇躥到馬路上,迎面而來的小汽車來不及剎車,結果發生了慘劇。這就是“踢貓效應”。
心理學中所說的“踢貓效應”就是當一個人有了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往往會沿著由強者到弱者的方向傳遞,而最弱的那個人則會成為最終的受害者。當家庭中出現“踢貓效應”時,家庭中的弱小者——孩子,就成為最終受害者,接受了他們本不應該接受的負面情緒。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遇到比自己弱的人,都有將憤怒轉移出去的傾向。當一個人因負面情緒而將怒氣轉移給他人時,就會把焦點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家長和孩子要怎么防止家庭中的“踢貓效應”呢?
建議:不把壞情緒帶回家
良好的情緒能讓人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形成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而厭煩、壓抑、憂傷和憤怒的消極情緒則會造成緊張甚至充滿敵意的家庭氛圍,這樣的氣氛會影響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考爸考媽要學會感知自己的情緒,理解情緒,轉化情緒。也就是說父母要意識到自己是生氣?煩躁?還是傷心?意識到以后,可以先接受這些情緒,然后找到自己此刻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是需要休息,還是需要安慰和關心。在回到家以后,可以先去滿足自己的需求:休息一會兒,或者找家人跟他們聊聊自己遇到的事情,尋求安慰和關心,找到支持的力量。父母要處理好自己的壞情緒,才不會因為情緒化而傷害家人,傷害最愛的人。
積極與孩子溝通
考爸考媽如果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跟孩子發脾氣了。在情緒過去后,可以邀請孩子來一場心平氣和的溝通交流。告訴孩子,自己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當時的情緒狀態和需求是什么,跟孩子一起商量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怎么處理。
例如案例中的小王媽媽,可以跟小王說:“媽媽在工作中遇到了一點困難,今天的情緒很不好,所以看到你在玩手機沒有學習時就一下子把情緒都發泄在你身上了。說完那些話,媽媽也很后悔很難過。媽媽希望你能原諒我。之后媽媽盡可能不把不好的情緒帶回家,不會那么生氣地跟你說話。咱們以后好好溝通,可以嗎?”
高三這一年,孩子需要的不僅是時間上的陪伴,更是心理上的陪伴。工作再忙碌再難,也要抽空跟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讓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不易,讓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思想交流,不要在家庭中上演“踢貓效應”。 |
關于家長必讀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clickmycv.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